close

 

 

21歲,現在擁有的人格,也是自己選擇後的結果。

 

國小時期,藝術型人格特別高。

在高中時期,研究型人格非常突顯。

在大學前段的時候,企業型和研究型並列了。

而現在,企業型超過了研究型與藝術型。

 

 

這都是我自己做的選擇。

在研究型性格特別突出時我並不喜歡那樣的自己,我希望我是更帥氣一點、更積極有企圖心的模樣。

而在企業型人格突出時,我又厭惡自己為何不是研究型的人才。

 

到底何時我才會滿足呢?  何時才會喜歡自己呢?

 

我也不知道。

我無法停止厭惡自己,對自己失望,覺得自己不如任何人。

但我逐漸明白,真正的模樣,就是最好的模樣。

即使我失去了一些東西,浪費了許多光陰。

即使我還是每天都對自己說"我真是沒用"、"像我這種人......"如此消極的內心話,

還是親身的感受到,原來強逼自己改變形狀,把自己塞入不屬於自己的框框中,即使成功做到,成就感也不會到來。

取而代之的只有痛苦失望,與無盡的空虛茫然。

 

 

 

 

鐘點戰。

 

我總是想起這部電影。

「 如果是身處鐘點戰的世界,會不會比較好?」

那部電影訴說著人人天生有個倒數的時鐘,代表著生命剩下的時間,一旦歸零即死亡。

為了續命人人都要靠勞力換取時間,過著天天看手上數字的日子。

 

聽來很慘很辛苦。

但我有點羨慕裡面的兩個設定: 一是人人都會停留在成年的外貌模樣不老去,二是如果想自殺直接把時間給人就能很暢快地去了。

這部電影給我很深刻的印象,而我在往後的日子裡也不斷的想起:

究竟是電影裡描述的世界比較慘,還是真實的世界比較慘?

 

真實世界裡,其實我們的生命也是逐秒倒數的,但是卻無法預料,像博奕遊戲不知何時迎來終點。

無知有時反而比較幸福對吧?

 

 

我今天看了從前高中時期寫的日記,深深感受到表達能力的退化。

根本是現代人退化成山頂洞人那樣的悲慘。

不只是閱讀量與寫作習慣大量減少,或許跟性格演變有關吧。

而我溝通表達的能力也十分悽慘,經常對話到一半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,前後邏輯矛盾,非常崩潰。

昨天處理履歷裡的自傳也是。

 

寫到最後很傻眼的想:  我他媽的到底在寫些什麼。

 

 

我一直很嚮往生物領域,也一直告訴自己、迫使自己,我不願成為一類組的學生,我就是理組的。

 

但是最近逐漸感受到理組學生奇異的思維與面對人際態度的障礙。

我好像也越來越嚴重了。

 

真的是癌末悲劇。

 

所以我說,如果你本身就是不規則形狀,為何要強迫自己成為圓形?

 

原來覺得自己適合,和真的是否合適,其實完全是兩回事呢。

這也是........我花費許多心力,白走許多冤枉路而總結的心得。

光為了體會一句話,究竟耗掉多少時間、多少個憂懼交錯的日子?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locki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